(网经社讯)阿里宣布以500亿补贴高调参战外卖市场,目标直指美团单量霸主地位。这场由京东入局引发的“即时零售混战”,迅速演变为中国互联网史上最激烈的补贴竞赛。
网经社数字零售台(DR.100EC.CN)获悉,美团外卖负责人王莆中在接受《晚点》专访时直言,这是一场“非理性竞争”,但美团“不得不应战”——“如果不反击,他们会认为我们是失败者”。这场战争的本质是什么?泡沫之下,行业将走向何方?
战争逻辑:补贴竞赛的“德州扑克”博弈
阿里此次参战被美团视为“赌徒式加注”。王莆中比喻:“饿了么累计亏损超1500亿,现在再投500亿,就像打德州已经输三把,再买一把筹码。”其核心策略是通过短期巨额补贴冲击单量,试图以“闪电战”动摇美团基本盘。但美团的反击策略更显老练:用更低成本实现更高单量,例如通过“到店自取”模式降低履约成本,以“定向发券”提升补贴效率。
值得注意的是,双方均承认这场大战充满“误判”。美团原计划“保1亿单”,最终因用户热情飙升至1.5亿单;阿里则因防御性跟进被动卷入。王莆中透露:“当战争开启,很难不擦枪走火。”这种“囚徒困境”式的竞争,暴露出行业缺乏理性协调机制的短板。
泡沫真相:单量狂欢与价值缺失
王莆中指出,当前单量暴涨的实质是“泡沫”。他举例调研结果:某平台12张订单中,10张是“12瓶矿泉水”的超低价单,客单价不足30元的一半。这种“冲单”虽能短期内拉高数据,却无法创造可持续的GMV增长。“单量翻一倍,GMV可能不涨。”
“宿迁焦土战”的警示
局部市场的极端竞争更具代表性。在宿迁,外卖单量两个月涨4倍,但王莆中观察到:“快餐店无人堂食,堂食18元的面外卖卖6元——这是价格扭曲。”这与2018年美团与滴滴无锡之战如出一辙:短期数据暴涨后,市场并未沉淀出真实需求。
系统能力决定补贴效率
美团强调其“十年练就的补贴能力”是护城河。例如,通过精准发券和到店自提,美团能以“几块钱成本采购100万杯咖啡”,而对手需为每单支付更高补贴+骑手成本。
行业反思:非理性竞争的三大隐忧
商户与供应链承压
低价狂欢导致部分品类(如柠檬)价格飞涨,店员超负荷工作。王莆中提到:“商家呼吁停战,因为备料和人力已不堪重负。”
用户习惯的“虚假繁荣”
尽管单量创新高,但新增真实用户有限。王莆中比喻:“就像手机卖100元能冲销量,但全球只有80亿人——需求边界不会变。”
社会资源的无谓消耗
“糖尿病都喝出来了”的段子折射出过度补贴的荒诞性。王莆中呼吁回归理性:“烧钱并未教育出增量市场,只是透支现有需求。”
未来走向:从“拼刺刀”到“拼内力”
美团的“威慑战略”
美团展示1.5亿单的意图明确:用实力劝退对手。“我们想告诉大家,做订单很容易,但没意义。”这种“以战止战”的逻辑,实则是为逼迫行业回归价值竞争。
阿里的“粮仓风险”
王莆中建议阿里“看好自己的粮仓”,暗示其电商主业利润或难长期支撑外卖亏损。若补贴难以为继,阿里可能重蹈饿了么此前“免单活动不可持续”的覆辙。
监管与行业自律的呼声
当前混战已引发舆论对恶性竞争的质疑。美团主动提出“行业标准讨论”,试图推动建立更健康的竞争规则,避免“零和博弈”。
结语:狂欢之后,谁能留下真实价值?
2025年的外卖大战,表面是数据与资本的比拼,实则是商业逻辑与行业责任的试金石。王莆中的表态或许代表了一种清醒:“只有胜利者才能说打仗没有意义。”但当硝烟散尽,真正的胜者未必是单量冠军,而是能为商户、用户和行业创造长期价值的企业。这场战争留给行业的终极课题,是如何在“非理性亢奋”中找回可持续的增长路径。